眾所周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領,首先是以“三去一降一補”為切入點。作為
方矩管、
鍍鋅管、焊管、直縫管等產品的鋼鐵生產服務商,盛仕達認為如何正確理解和掌握它尤為關鍵,必須把“三去一降一補”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體邏輯關聯之內。
首先,不宜籠統地講去所有的“過剩產能”。我國現在必須聚焦的其實是要去落后產能。各個行業里產能的“過剩還是不過?!碧幵诓粩嘧兓?,準確的說法應是,在行業里高高低低可比的產能中,靠下的落后產能,是相對而言較好界定的概念和較好把握的去除對象。去產能工作重心放在“去落后產能”這個實質問題上,才能更直接、更聚焦地對應我們所追求的結構優化和打造升級版。
其次,所謂過剩產能,是可以通過我們的一些創新機制比如PPP來改變其屬性的。PPP 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機制,這一創新顯然會把一部分過剩產能瞬間轉為有效產能。原來政府在要做的公共工程、基礎設施以及產業園區連片開發這些建設項目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可以吸引、拉動出已雄厚起來的民間資本、社會資金包括外資一起來做。
做好這個事情,將會產生一系列正面效應,包括緩解政府未來很長時間段上城鎮化和老齡化壓力下的財政支出壓力;使民生改善,老百姓得實惠而且實惠可持續,因為它是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1+1+1>3”的績效提升機制,也正是落實共享發展的機制創新;它還會給一批與政府合作的企業打開取得“非暴利但可接受”的長期投資回報這樣的生存發展空間;它又對接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對接非常重要、中國必須推進的法治化、民主化制度建設,是一種對全面法治化的倒逼機制和催化劑。
同時,它在引領新常態過程中可以把一部分所謂過剩產能成功轉為有效產能、進行有效投資的創新機制。比如在北京,在原來有地鐵4號線PPP項目的基礎上,現在繼續運用這種成功經驗引進外資建設地鐵16號線,正是緩解首都公共交通體系有效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的建設項目。如無PPP,16號線何時可動工建設還可能遙遙無期,有了PPP,便可以把這一建設項目立即啟動,而且是“好事做實、實事做好”。加快項目建設所需要的鋼材、建材、施工設備等的一大批訂單。對應的是什么產能呢?正是一部分原來所謂的“過剩產能”——PPP這個機制創新會把一部分所謂的過剩產能很快轉為有效產能。
第三,在行業、企業升級換代中,并不應把所有在競爭力上有一定劣勢的企業,馬上認定為所謂的“僵尸企業”,“僵尸企業”這個概念是可以用的,但應僅限于少數確實無可救藥而遲遲未出局的企業。某些在競爭中已經感到有壓力、有困難的企業,如果能成功地實現升級換代的創新,就可能改變面貌,原來被人們認為是過剩產能的代表,可能轉為有效產能的組成部分,這是可變的,是要有“事在人為”的努力加入進去的。所以,在去產能方面,一定要真正聚焦到在整個行業或某一個領域里那種應被市場競爭淘汰的落后產能能不能去除這個關鍵問題和“真問題”上。
最后,去產能的主體與機制何在?去產能中,對于為數不多的某些成規模的企業,政府如認定它是落后產能代表,在沒有挽救的可能性的情況下,可以由政府為主體實施關停并轉的操作,這是最便捷的操作,但是對不起,這種方式的適應性非常有限。中國現在整個企業數量、市場主體數量,是7000萬個以上,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中誰是落后產能代表,政府不可能一一甄別,必須在依靠政府維持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讓整個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以競爭中的優勝劣汰解決去除落后產能的問題。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去產能的主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