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作為傳統鋼材領域的優秀代表,盛仕達認為傳統產業正面臨著“挖潛開荒”的產業轉型。
中國經濟在2010年以后經歷了長達六年的增速下行,季度GDP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最高12.2%,下降到2016年一季度6.7%。如此長時間的經濟調整,在改革開放以來還是第一次,其內部驅動因素也與之前的經濟周期有明顯的不同。這輪經濟下行既不是工業社會早期的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也不是工業社會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型經濟衰退,而是工業社會后期的“供給老化型經濟下行”。
2002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體現出典型的供給擴張特征,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帶動下,鋼鐵、公路、房地產、汽車、家電等供給擴張行業帶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10年以后的太多產業處于供給老化階段,經濟整體的需求創造能力大幅降低。鋼鐵、煤炭等行業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粗鋼產能利用率從2010年的82%,下降到2015年的66.99%。盡管如此,作為傳統鋼材企業的代表,盛仕達積極轉型升級,不斷將優質的
方矩管、
鍍鋅管、焊接鋼管、直縫鋼管等產品推向市場,獲得了行業內外的好評。
上述老化供給經濟經歷了長達六年的調整,2016年市場出清已接近尾聲。與此同時,新動能形成和擴張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顯現,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
隨著產能利用率和產銷率雙雙回升,老化供給對于經濟的下行壓力明顯降低。隨著過剩產能逐步退出,2016年在庫存周期和設備投資周期的雙重帶動下,一些基礎原材料的產能利用率開始回升。原油加工的產能利用率2016年的67.2%,較2015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燒堿2016年的產能利用率為83.2%,較2015年提升了5個百分點。同時,曾一度持續下行的產銷率,2016年以來也開始企穩回升,上升至97.72%,較2015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企業的庫存壓力得到明顯緩解。隨著老化供給持續出清,加上城鎮化后期和工業化拉動,老化供給對于經濟的影響已經趨穩。
從新供給來看,華為、微信、阿里巴巴、高鐵等新供給擴張產業,逐漸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龍頭,新供給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逐漸顯現。像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新社交網絡和電子娛樂、互聯網約車、共享單車這樣的新供給形成產業也在走向擴張,知識軟產業、信息軟產業、文化軟產業、金融軟產業和其他服務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2017年7月,中國新經濟指數(NEI)為31.5,即新經濟投入占整個經濟投入的比重為31.5%。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新供給、新動能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雖然從體量上,按照財新NEI指數新經濟僅占三分之一,占比還相對較低,但新興產業投資高速增長,明顯快于傳統產業,拉動經濟的動力格局在逐步改善。2016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5個百分點。2017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然而,按照三分之一的新經濟體量,每年12%左右的增速,新經濟體量比現在翻一倍,還需要大概六年的時間,中國新舊動能轉換還遠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