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鋼鐵行業CR10(產量最大10家企業產量之和占該行業總產量的百分比)為35.88%,較2010年下降了逾13個百分點,而“十三五”提出的目標則是到2020年,這一數字要達到60%以上。作為國際鋼材市場的優秀代表之一,盛仕達認為唯有整合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回顧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看到,在去產能、清理“地條鋼”的刺激下,國內鋼價一路飆漲。
2011年2月,文華螺紋指數高點為5185元/噸,2015年11月最低跌至1616元/噸,而近期已重回4000元關口。
當然,鋼價上漲的直接受益人是各家鋼企,甚至其盈利能力今年還在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部分鋼企更是創下了近17年最好的業績水平。
不過在去產能的背景下,手頭有錢了的鋼企顯然不會立刻去擴大再生產,那么錢用在哪里?
首先是還債,2011年至2015年的漫漫熊市中,除了山西海鑫等少數民企因資金鏈斷裂而停產外,其余國有鋼企多數處于“死扛”狀態。即不斷的貸款,不斷的虧損,虧損后再貸款,如此怪圈導致負債率不斷攀升,這在相關公司的財務報表上亦有所體現。
直至2016年,鋼價大漲,企業開始越過盈虧平衡線,資產負債表才得以修復。那么,這跟整合又有什么關系?
道理很簡單,比如婚姻雙方,男方家里條件不好,拿什么來當彩禮?女方家里啥都沒有,只有一屋子欠條,你還愿意娶進門?
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雙方這兩年都賺到錢了,此時再談“聯姻”無疑要簡單許多。所以,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或許便已經對上述趨勢有所預判。
實際上,CR10達到60%早在“十二五”時便已經提出,也就是截止日期為2015年底,但產能集中度卻不升反降。這與彼時的市場環境有關,全行業虧損,都想著“甩包袱”,哪有主動“接飛刀”的?
于是,CR10到10%的目標,再次延續到了“十三五”,其間鋼材市場發生了逆轉,此時再進行兼并重組,無疑要可行得多。
不過,鋼價漲了,對于兼并重組而言并非都是利好。
今年的行業演變趨勢便是如此,各家鋼企最擔心的都是生產,畢竟1000元/噸的利潤不是每隔個三五年就會出現的。
所以我們便看到,各家鋼企都在玩命生產,而產能利用率已經接近極限。既然產能有限,那么怎么來增產增收?
擴產,顯然不現實,兼并重組便成為了唯一出路,更何況這符合政策號召。
尤其是對于一些超大型鋼企來說,有錢、有品牌、有技術,收編一些“地方游擊隊”并非難事。又或者,幾個地方型鋼企通過“組團”的形式增加企業競爭力。
而經過近兩年的集中去產能后,一些落后、不規范的產能已經被踢出了市場,未來去產能政策執行的空間也隨之縮小。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改的背景下,兼并重組無疑會進一步加速,打造出一批世界級的龍頭企業。盛仕達將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繼續研發更加卓越的
方矩管、
鍍鋅管、
焊管、
直縫管等產品,力爭打造鋼材整體服務領域的標桿企業,為鋼鐵行業的新發展助力加油。